背景
在結腸或直腸癌(大腸癌)的手術後,大部分的人會受到至少五年的密集追蹤,以監測癌症復發的跡象。當它發生時,通常會導致一種稱為CEA(癌胚抗原)的血液蛋白升高。CEA值的升高可以透過血液檢測發現,這通常在大腸癌手術後每隔3至6個月進行一次。對於那些CEA值升高的人,會以X光攝影(通常檢視胸部、下腹部與骨盆)來進行更進一步的調查。我們完成這份文獻回顧,以幫助定義應該要針對血液中的哪個CEA值進行進一步的調查。
主要結論
本文獻回顧顯示,設定一個低標準臨界濃度,會增加偵測到的大腸癌復發真實案例數量(真陽性),但低臨界濃度也會造成由於不正確地將過多不是真正復發的案例分類,而出現的非必要假警報(假陽性)。此外,本文獻回顧顯示,CEA的升高並沒有在高達20%的真復發患者身上出現(假陰性)。現有的證據支持使用高臨界濃度(10 µg/L)來評估,但這必須加入另外一種診斷方式(例如:在12至18個月時單獨進行胸部、下腹部與骨盆的X光攝影),以避免案例的遺漏。
即使閥值濃度設的很低,CEA值仍不夠敏感,無法單獨使用。因此,以另外一個診斷方法,加強對CEA的監測,以避免遺漏個案是必要的。試著以採用低閥值來改善敏感性,並非好的策略,因為這會產生大量的假警訊。因此我們建議以超過一種診斷方式來監測大腸癌的復發,但評估要以最高的CEA臨界濃度(10 µg/L)。
檢測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EA)作為在主要治療後,追蹤偵測大腸癌復發的建議檢測。然而其決定啟動進一步檢查的臨界濃度仍有很大的臨床歧異。
決定不同血液CEA值對找出大腸癌患者復發的診斷表現,以知會臨床照護作業。
我們全面搜尋至2014年1月29日,沒有限制語言並翻譯非英文的文章。我們在MEDLINE、EMBASE、MEDION與DARE等資料庫中搜尋相關回顧文獻。我們亦在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MEDLINE、EMBASE與Science Citation Index &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 Science當中搜尋原始研究(包括會議摘要)。我們亦透過WHO ICTRP與ASCO會議圖書館等資料庫,搜尋正在進行中的研究。
我們收錄了大腸癌切除術後,追蹤比較CEA與參考標準之橫斷型診斷試驗準確度研究、世代研究與隨機對照試驗(RCTs)。我們只收錄能夠擷取出2 x 2準確度資料的研究。我們排除病例對照研究,因為其病例與對照比係決定於其研究設計,會造成其資料不適合用於評估測試的準確性。
兩位文獻作者(BDN、IP)獨立地評估所有文獻的品質,並對任何異議進行討論。對無法達成共識的部分,由第三位作者(BS)進行仲裁。我們依據QUADAS-2準則評估方法學的品質。我們在所有收錄的研究中,以2 x 2的表格萃取二元的診斷準確性資料,並進行了二變項統合分析。我們在Stata中以xtemogit指令進行敏感度與特異性的合併估計,並且也產生階層式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線圖(ROC曲線圖)。
在收錄的52個研究中,敏感性範圍由41%至97%,而特異性則由52%至100%。7個研究有報告閥值設為2.5 µg/L的結果,其合併敏感性為82%[95% 信賴區間(CI) 78%至86%],而合併特異性則為80%(95% CI 59%至92%)。23個研究有報告閥值設為5 µg/L的結果,其合併敏感性為71%(95% CI 64%至76%),而合併特異性則為88%(95% CI 84%至92%)。 7個個研究有報告閥值設為10 µg/L的結果,其合併敏感性為68%(95% CI 53%至79%),而合併特異性則為97%(95% CI 90%至99%)。
審稿者:刁茂盟
服務單位: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小兒胃腸科
職稱:主任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